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纳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2024年8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明确了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实施路径,旨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意见》提出要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同时,《意见》还提出两个阶段目标:到2030年,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到203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广泛形成。
然而,绿色技术会因成本高、可行性和普及程度不足等因素,在短期内制约全面绿色转型的进程。笔者认为,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过程中,还面临着以下绿色技术壁垒。
一、绿色技术的政策协同不足
从政策协同角度看,由于绿色技术政策体系涵盖绿色技术研发、转化应用、财税政策和绿色金融等多个方面,涉及国家多个部门,因此,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不足。第一,部门间的政策协同不够。例如,绿色技术创新投融资政策协同不足,绿色技术项目主要依靠财政资助和政策性贷款,但投入规模有限,未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同时,绿色金融体系发展滞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及股权投资在内的绿色金融体系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资本市场运作和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等尚不成熟,这些因素都制约了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第二,缺乏系统性和协同性的政策支持。例如,绿色技术创新政策与市场推广政策之间缺乏协调,导致绿色技术的市场推广受到阻碍。一些地方政府在采购和补助新能源汽车时,往往根据本地汽车制造企业的产品定标准,而一些节能环保效果好的外地产品被排除在外。这种地方保护主义行为不仅阻碍了绿色技术的市场推广,还导致了绿色产品市场的分割。
二、绿色技术的融资缺口大
从政府财政支持的角度来看,我国绿色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相对偏低,财政支持和补贴力度也较为有限,相较全面绿色转型的资金需要,绿色财税的调控力度仍存在提升空间。例如,绿色低碳转型、提高气候适应能力以及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存在巨大的投融资缺口。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许多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初期部署成本高昂、投资风险高,而投资者通常更倾向于投资短期回报明确的项目,这使得绿色技术在吸引必要资金支持方面面临较大挑战。例如,先进的生物质能源转化设施、氢燃料电池等技术在理论上展示了巨大的潜力,但由于初期投资大、技术成熟度不高,导致其商业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增加,难以获取外部投资者的资金支持。
三、绿色技术的发展瓶颈
从绿色技术研发瓶颈的角度来看,绿色技术的研发往往涉及高度复杂的技术难题,例如先进的碳捕捉与存储技术(CCS)、高效的风能转换系统等。这些难题增加了研发难度,也导致了对高技能劳动力的大量需求。目前,市场上具备相应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工人和工程师供不应求,使得许多企业在推进绿色技术应用时面临人才短缺的困境。
从绿色技术转化应用的角度来看,在很多新兴绿色技术领域,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尚未形成统一和完善的行业标准。例如,虽然各国都在积极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但在电池技术、充电基础设施等方面却存在较大差异。这种标准的不统一不仅阻碍了技术的规模化应用,还增加了企业的合规成本,延缓了绿色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针对以上多方面的挑战,笔者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一、促进绿色技术政策协同
实现绿色技术政策协同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第一,要明确降碳、减污、扩绿和增长的整体战略目标,确保各项政策围绕共同目标开展;整合财税、金融、投资、市场、价格、标准等多种政策工具,形成政策合力;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创新,建立健全跨部门合作机制,共同服务于绿色转型;政策引导绿色技术创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主体与中介机构、金融资本等联合,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第二,政府可以整合各部门的资源和能力,建立跨部门的绿色技术政策协调机制,确保各部门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能够充分考虑绿色技术的特点和需求,避免政策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同时,政府可以建立绿色技术政策执行情况的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定期对绿色技术政策进行评估和反馈,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政策,确保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拓宽绿色技术项目的融资渠道
拓宽绿色技术项目的融资渠道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第一,构建一个有效支持绿色技术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包括多层次的融资和风险管理模式,如股票市场、投贷联动、担保和保险机制,以解决银行惜贷和风险资金不足的问题。第二,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激励机制,包括孵化、担保、贴息等,以降低绿色技术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风险溢价,缓解环境外部性问题。同时,支持和培育专注投资于绿色技术的私募股权和创投机构,鼓励保险公司开发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产品的保险产品。
三、打破绿色技术发展瓶颈
从产学研合作的角度打破绿色技术的发展瓶颈。第一,培育绿色技术创新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大对中小微绿色技术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形成多层次的绿色技术创新企业梯队。鼓励相关高校与能源、交通和建筑等行业的大中型和专精特新企业深化产学合作,针对企业人才需求,联合制定培养方案,探索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第二,定期向各地区、行业协会、重点企业等征集共性技术难点和技术需求,确定绿色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加强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组建专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团队。与学术机构、政府和其他行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享资源加速技术创新。
打破绿色技术壁垒,加快推动全面绿色转型,这不仅有助于企业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也将为我国的绿色转型进程提供有益借鉴和强大动力。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 ”。
撰稿 | 窦天瑜 黄珍
编辑 | 巴 丽 江
校稿 | 刘 慧
审核 | 贾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