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观点

IHCD观点 | 低空经济:碳中和背景下的绿色机遇与挑战

发布时间: 2025年03月15日   作者: 王萌 邵婧

低空经济是利用城市低空空域资源、融合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新兴综合经济形态。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引擎。在城市化加速和“双碳”目标驱动下,低空经济在物流配送、城市空中交通(UAM)、通航旅游、应急救援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为支持这一新业态发展,立法和政策也在积极跟进。2025年2月,《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首次提出将“低空经济发展需求”纳入空域划分原则,以优化空域资源配置,为低空经济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各地政府相继出台扶持政策,从低空空域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到技术研发支持,逐步构建完善的低空经济生态。

更重要的是,低空经济的意义不止于培育新产业增长点,其在碳中和进程中的潜在作用也备受关注。依托新能源航空器、智能化调度系统、低碳航线规划等技术手段,低空经济有望成为引领绿色低碳出行和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探讨低空经济如何助力碳中和。

一、低空经济如何助力碳中和?

1. 推动新能源航空器发展,减少碳排放

一款纯电动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盛世龙”在空中飞行示意图,该机型可垂直起降,噪音更低且实现零排放

传统燃油直升机是全球航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而低空经济的发展为新能源航空器的普及提供了契机。与传统直升机相比,纯电动eVTOL、电动无人机等新能源航空器具备零碳排放、低噪音、高能效等优势,可大幅降低低空飞行对环境的影响例如,德国Volocopter、美国Joby Aviation等公司正在积极推进电动载人飞行器商业化应用,通过电池驱动实现城市短途通勤飞行。一些新型eVTOL设计宣称其单位油耗仅为传统直升机的20%,即燃料效率提高5倍。此外,氢燃料电池驱动的eVTOL更是有望实现零碳排放:2024年Joby公司试飞的氢燃料eVTOL飞行里程超500英里,全程仅排放水。国内企业也在加速布局。峰飞航空研发的纯电动eVTOL“盛世龙”已于2024年完成跨长江试飞,航程25公里仅耗时5分钟,比地面驾车节省80%时间。该机型满载5人起飞,无需跑道,可实现城市点对点出行,且因为采用纯电动力,噪声更低、更环保。未来,随着电池能量密度的突破和氢燃料基础设施的完善,新能源航空器将在低空经济的绿色转型中发挥核心作用。

2. 低空物流优化交通结构,降低碳足迹

无人机搭载货篮进行配送的概念图。无人机可避开地形限制直接送达,有望显著降低“最后一公里”物流的碳排放

低空物流是低空经济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在偏远乡村、山区等地,无人机物流可以替代燃油货车完成配送,不仅效率更高,也更加绿色低碳。实践中,京东、顺丰等企业已在部分地区试点无人机快递,通过空中路线将包裹送达村镇。据统计,一架电动无人机每投递1个包裹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柴油货车降低了84%,能源消耗减少94%。换言之,无人机单次配送的碳排放仅为传统燃油车的15%左右。在山区崎岖道路上,邮政人员往返一次可能耗时数小时,而无人机几分钟即可抵达。中国邮政等单位正探索构建农村无人机投递网络,以解决偏远地区“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实现物流降本增效和减碳双赢。未来,随着低空物流网络和无人机航线管理的完善,空中无人机配送有望在城市内短途快递、生鲜速送等领域进一步推广,显著降低交通运输的碳足迹。

3. 智能空管与航线优化,提高能源利用率

低空空域的智能管理和航线优化技术是绿色飞行的重要保障。传统空管模式下,飞行器常因空域限制绕飞或空中等待,造成不必要的燃油消耗和碳排放。而借助实时数据分析和AI航线优化,可最大程度规划直飞路线,减少盘旋等待时间。部分城市已经试点建设“低噪音绿色航道”,通过智能飞行控制系统让低空飞行器按最优路径进出城市,避免不必要的空中滞留。据报道,引入AI调度后,某航空公司平均每架航班飞行时间缩短2.7分钟,9个月内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866吨。这表明,对于低空短途飞行,高效的空域调度能进一步降低单次任务的能源消耗。未来,随着城市低空交通流量增长,建立数字化的空域管理平台,将实现对众多无人机和eVTOL的智能协同调度。一方面,通过避让拥堵空域和动态调整航线,可减少20%以上的不必要能耗;另一方面,系统还能根据噪声敏感时段和区域,安排限时飞行或调整飞行高度,以降低对城市居民的影响。在碳中和背景下,智能空管与绿色航线将成为低空经济安全高效运行的关键支撑。

二、低空经济的低碳挑战

尽管前景可期,要充分发挥低空经济在碳中和中的作用,还需直面技术和管理上的诸多挑战:

1. 新能源动力技术瓶颈

当前电动航空器的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和充电效率仍难以满足长航时要求。eVTOL在垂直起降阶段需要瞬时高功率输出,而目前电动车电池的充电倍率普遍低于4C(15分钟充满),难以支撑频繁起降的需。行业专家指出,eVTOL理想上需要3C以上的充电能力(约20分钟充满)和更高的单位重量能量密度。但提升倍率和能量密度又会带来电池寿命和安全性的挑战。此外,氢燃料虽然清洁,但其在航空器上的储存和使用仍面临高压或深冷条件(液氢需低至-253°C)下的安全问题。氢气分子极小,防泄漏难度大,同时地面加氢站的布局和运输安全规范也需完善。这些技术瓶颈在短期内限制了新能源飞行器的大规模应用。

2. 空域管理复杂,政策标准待完善

低空空域开放涉及军民航管制协调,我国目前低空空域划分和审批流程还不够灵活细化。一些无人机物流、eVTOL通勤项目在试运营时,需要逐案向空管部门申请飞行计划,商业化效率受到影响。虽然新版民航法草案提出简化通航飞行审批、分类管理等措施,但具体实施细则和监管体系仍在探索中。低空飞行活动增加后可能带来噪音扰民、隐私保护、城市生态干扰等问题,需要建立更加精细的监管与引导机制。例如,欧美一些城市已针对直升机等低空飞行制定禁飞时段措施:在晚间或清晨限制非必要飞行,以降低噪音影响。我国在发展低空经济的同时,也需要因地制宜制定环境噪声、防撞避障等标准,平衡产业发展与公众接受度之间的关系。

三、如何加速低空经济的绿色转型?

1. 加快新能源航空器技术攻关。

鼓励产学研联合提升电池比能量和功率密度,突破长续航电动航空器瓶颈;加大氢燃料电池、分布式电推进等前沿技术研发,完善相关安全标准,为绿色飞行器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2. 完善低空空域管理制度

加速出台低空空域精细化管理办法,建立分层分类的飞行审批和空管服务模式。利用数字化平台实现对无人机和载人eVTOL的动态监控和调度,既保障安全又提高审批效率,推动低空业务合法合规拓展。

3. 建设低空绿色基础设施

在城市及重点区域布局电池充换电站、氢燃料补给站,以及无人机起降的智能停机坪/节点。建设低空交通运行监控与调度中心,实时优化航线和时刻,提高飞行器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完善基础设施降低运营成本,吸引更多传统运输环节转向低空绿色运输。

4. 推动国际合作与标准对接

积极参与全球先进空中移动(AAM)领域的交流合作,借鉴国际在低空飞行器认证、空域整合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参与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空管规范,促进我国新能源航空器和智能空管系统“走出去”,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绿色低空经济的发展。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 ”。


  撰稿 | 王萌 邵婧

 编辑 | 巴 丽 江

 校稿 | 刘   慧

 审核 | 贾   明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