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企业是指在某一行业或领域中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具有强劲增长潜力的企业。虽然后发企业起步较晚,没有早期企业的品牌优势和市场份额优势,但却可以通过学习早期企业的成功经验,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来迅速占领市场。据相关行业数据显示,在新兴的新能源汽车领域,过去五年间,后发企业的市场份额从不足5%迅速攀升至20%,部分细分市场增速更是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年增长率达到50%。在智能家居板块,后发企业凭借对本土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新品牌入局后,可以在短短三年内拿下15%的市场份额,产品迭代速度比传统领先企业快30%,逐渐打破了先发企业的垄断局面。
一、后发企业发展优势
在当今高度动态化、竞争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中,后发企业作为行业追赶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崭露头角,得益于其独特的发展优势。
1. 先天的资源整合能力
后发企业深知自身短板,善于借力打力。一方面,它们勇于打破企业边界,深度融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例如在半导体芯片设计领域,一些后起之秀与专业的芯片代工厂紧密捆绑,共享研发成果,提前锁定产能,既降低研发成本与风险,又保障产品快速推向市场。另一方面,后发企业的跨行业整合也成为常态,如2024年1月15日,Keep作为运动服饰后发品牌与OPPO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在核心器件研发等硬件产品、算法及AIGC和大模型等多方面展开合作,推出具有健康监测功能的运动装备,实现产品功能的跨界拓展,迅速吸引年轻消费群体。
2. 快速的学习迭代能力
快速的学习能力是后发企业的又一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后发企业善于监测行业动态,涵盖技术革新、消费趋势以及竞品策略等多维度信息,并从中寻找可借鉴之处,将领先企业的成功模式细化为企业内部可落地执行的步骤与策略。另一方面,获取关键信息后,后发企业能够做到快速响应,规划业务流程,优化产品设计与功能定位,确保企业运营时刻与市场最新需求同频,灵活应变各种挑战,始终在市场中保持主动。以小米公司为例,在智能手机领域,面对苹果、三星等先行巨头,它积极学习前者在产品设计、服务、系统等方面的长处,整合后以高性价比策略快速抢占市场。随后,通过密切的客户关系及时了解到用户对智能手机拍照性能的高需求后,快速开始自身产品迭代,响应消费者需求,小米14系列便以其出色摄影配置迅速赢得市场青睐。
3. 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
后发企业通常具备敏锐的市场嗅觉,不会盲目跟风,而是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细致分析不同消费群体的细分需求、小众场景的特殊痛点以及新兴趋势下潜在的空白领域,从而发现被巨头忽视的小众细分市场,和那些尚未被充分挖掘的商机。一旦锁定目标市场缝隙,后发企业便迅速集中资源,量身定制产品或服务。通过提供差异化、精细化的解决方案,逐步在细分领域站稳脚跟,积累口碑与用户基础,进而以点带面,拓展商业版图。比如完美日记,作为一个近年来新兴的彩妆品牌,在发展之初,面对彩妆市场被国际大牌主导的格局,它敏锐的捕捉到年轻女性尤其是学生群体追求高性价比的需求,精准定位“平价彩妆”赛道,并快速推出符合当下流行的彩妆产品,同时利用社交媒体扩大营销,迅速积累起海量粉丝,在线上线下全面布局,成功在竞争激烈的彩妆市场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二、后发企业的进阶之路——整合式创新
基于后发企业快速发展的现状及其呈现出的发展优势可以看出,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后发企业若想在短时间内实现赶超,必须采用全面、开放、协同整合式创新的方式,整合各方优质资源,同时专注于核心技术研发,力求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以此构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整合式创新能够帮助企业高效整合内外部资源,避免资源分散与重复投入;另一方面,整合式创新凭借其全面性促使企业实现全方位优化升级,以开放姿态拥抱变化、抢占先机,通过协同合作凝聚各方智慧与力量,攻克难题。笔者给出几点针对后发企业的整合式创新的发展建议:
1. 战略视野驱动。后发企业要站在行业前沿,高瞻远瞩地审视市场格局,精准捕捉潜在机遇与挑战,基于企业自身优劣势制定独具前瞻性的整合式创新战略。不仅要明确短期攻坚方向与长期发展愿景,还要将宏大战略细化为阶段性可落地目标,确保企业上下在战略指引下步伐一致。例如,定期组织高层团队参与国际行业峰会、前沿技术研讨会,拓宽战略视野,为企业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灵感,使战略视野切实成为驱动企业整合式创新的源动力。
2. 制度文化赋能。一方面,构建适配整合式创新的制度体系,优化组织架构,打破传统部门隔阂,设立跨部门创新项目小组,明确小组权责,以灵活高效的制度保障创新流程顺畅无阻;另一方面,培育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倡导勇于尝试、包容失败的价值观,通过举办创新分享会、设立创新荣誉奖项等方式,营造全员创新的热烈氛围,让制度与文化深度融合,为整合式创新注入持久内生动力,赋能企业各环节创新实践。
3. 科技创新筑基。后发企业需要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招揽高端科研人才,组建实力雄厚的内部研发团队,同时积极与外部科研机构、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聚焦核心技术领域攻坚克难,力求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此外,建立常态化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速新技术、新工艺向实际生产力转化,以科技创新筑牢企业整合式创新根基,有助于推动企业产品升级、服务优化,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 ”。
撰稿 | 马阅涵 杨倩
编辑 | 巴 丽 江
校稿 | 刘 慧
审核 | 贾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