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气候辞职?
气候辞职是指员工因公司的环保价值观与自己不符而有意识进行辞职的行为。华德士集团全球实践总监汤姆·拉金表示,员工正开始审视自己是否愿意为一个缺乏责任心、缺乏目标或缺乏意义的组织工作。作为未来工作和ESG方面的专家,拉金指出“气候辞职”(Climate Quitting)这一术语早在2023年初就开始引起关注。
由联合利华前首席执行官保罗·波尔曼主导的《2023年净积极员工晴雨表》(2023 Net Positive Employee Barometer)调查覆盖美英两国的4000多名员工。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英国员工以及四分之三的美国员工希望为一家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的公司工作。近三分之二的员工认为企业在应对环境和社会挑战方面的努力远远不足。多数受访者认为企业高层缺乏对这些问题的关注。近一半的员工表示,即使在经济困难时期,如果公司的价值观与他们的价值观不一致,他们也会考虑辞职。
根据2023年KPMG的研究,员工因气候问题离职对公司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在对英国6000名受访员工进行的调查中,有20%的人表示曾因公司的ESG承诺与他们的个人价值观不符而拒绝过一份工作机会。对于18至24岁的人,这一比例升至33%。
由此可见,气候辞职成为一股不断增长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员工正在离开那些环保价值观与自己不符的公司。气候辞职者的决定可能会给公司带来不小的公关压力,但同时也促使不称职的公司采取更迅速的行动。
二、气候辞职的原因
(1)Z世代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力量
Z世代,又被称为网络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与X(1965—1979年出生)、Y世代(1980—1994年出生)不同,Z世代的人们伴随着网络世界成长起来,是数字化时代的原住民,有着更加活跃的思想。如今,Z世代人口已经超过3亿,越来越多的Z世代开始走出校园,成为职场中的主力军。对于Z世代的年轻人来说,薪资不是唯一的选择,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价值观念的契合,更加强调创新、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Z世代大胆创新、勇于追求自我,他们不把求职的希望寄托于“铁饭碗”,灵活自由和价值实现才是他们内心的真正诉求。因此,当企业价值观与其不符时,他们可能会更加大胆地选择“气候辞职”。
(2)员工参与公司治理的意愿提升
与此同时,员工对于社会参与和企业决策参与的需求正在变得更加迫切。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地从事工作,而是希望参与到企业的决策过程中,分享对组织的见解和价值观的塑造。这反映了员工对于在企业中拥有更大参与度和话语权的愿望。
(3)员工环保意识与气候变化风险意识的提升
此外,员工对环保、气候变化风险的意识也正在不断提升,他们越来越关心企业的环境影响。今天的员工比过去更加关注气候,正如保罗·波尔曼提到,“人们正逐渐意识到,一些不错的商业倡议和少量的企业社会责任远远不足以解决问题。我们需要那些通过解决全球问题而繁荣发展的企业,而不是制造问题的那些”。“气候辞职”反映了员工对企业在环保方面真实承诺的追求。这表明员工希望自己的雇主能够积极采取措施来减缓气候变化、促进社会公正,以实现更广泛的社会价值。
三、解决措施
(1)公司应明确并积极践行ESG价值观
2023年5月,由麦肯锡合伙人Lucy Perez领导的研究显示:三分之一的员工表示,公司在ESG上所做出的努力对员工的忠诚度和整体员工的留存度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公司在ESG实践中付出的努力还远远不够。无论是未能按照科学要求设定气候目标,还是追求渐进政策以促进更大的公平和包容,公司的整体行动仍然不够快。因此,要把ESG观念落到实处,要设定世界需要的目标,而不是那些容易实现的、浮于表面的目标。
(2)公司应适当“放权”
许多员工不仅希望他们的公司能够应对全球共同的挑战,他们也希望做出自己的贡献。而能够接受这一关系转变的领导者可以同员工一起努力,建立一个更可持续、更负责任和更有利可图的企业。《2023年净积极员工晴雨表》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英国和美国员工希望在帮助公司变得更好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英国53%,美国60%),Z世代和千禧一代员工的这一数字甚至更高(英国64%,美国66%)。因此,适当赋予员工权力是缓解“气候辞职”的有效方法。
(3)公司应塑造积极沟通的文化氛围
员工需要与企业领导人进行更好地沟通。在《2023年净积极员工晴雨表》的调查中,大约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公司已经就员工福利与他们进行了沟通,但当涉及环境(英国35%,美国34%)、经济不平等(英国29%,美国28%)或社会不平等(英国36%,美国41%)这些问题时,沟通比例急剧下降。公开和有意义的双向对话是给予员工相信公司正在采取应有行动的唯一途径,因此,要积极与员工就环境、气候等问题进行沟通,使员工了解到公司目前所做出的努力。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 ”。
撰稿 | 刘敬怡 张莹
编辑 | 巴丽江
校稿 | 刘 慧
审核 | 贾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