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观点

IHCD观点 |全球新能源汽车与碳中和

发布时间: 2024年04月29日   作者: 刘昊旻 邵婧

欧美全面放弃新能源转向人工智能,去中国化加速

随着全球对减少碳排放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市场与各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来自各个国家的汽车生产商、投资者、消费者以及政府共同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以中国为例: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突破3000万辆,连续15年成为全球第一汽车产销国。3000万辆,意味着每销售3辆新车,就有一辆“中国造”。迈上这一新台阶,离不开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拉动作用。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表现强劲,全年产销量均突破900万辆,延续产销两旺的发展势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已连续9年稳居全球第一,成为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碳中和转型的重要力量。

欧美国家对于电动车的未来,似乎弥漫着一股悲观情绪。与燃油车业绩的全线飘红相比,电动车销量显得惨淡无比。根据官方财报,在2023年,奔驰全年营收1532.18亿欧元,净利润高达145.31亿欧元。其中乘用车销量达到204.4万辆,而纯电动车销量只有24万多辆,是乘用车的12%左右。福特虽然没有公布自家的电动车销量,但财报中标注了电动车板块的亏损达到47亿美元。最近,全球两大巨头几乎同时宣布了非常重要的决定。首先是德国的汽车巨头奔驰,宣布放弃了之前制定2030年全面电动化的计划;其次是苹果造车10年的团队,代号为“泰坦”的电动车项目,宣布直接解散,开始全面投入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研发。

在表面上,奔驰和苹果两大巨头似乎不再将新能源汽车视为下一次科技革命的重点。奥迪、福特、通用等大厂也全在电动化上做减法,让人产生一种奇妙错觉,似乎西方车企正集体抛弃新能源,回归内燃机的舒适圈里。然而,这一决策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为深刻的原因,那就是去中国化。近年来,随着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快速发展,其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欧美等传统汽车强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面临着来自中国的强大竞争压力。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崛起,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产业链完善以及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在电池技术、充电设施、智能网联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导者。这使得欧美汽车巨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面临严峻挑战,传统的内燃机时代的汽车制造商必须重新评估自己的战略定位,以应对来自中国的竞争。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汽车与科技巨头选择了去中国化,以降低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减少潜在的风险。然而,这一战略转型并非易事。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离开中国意味着他们必须重新构建供应链,寻找新的合作伙伴,这无疑会增加他们的成本和风险。此外,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也是欧美汽车巨头们难以忽视的因素。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旺盛。离开中国,意味着将失去这个巨大的市场,这无疑会对他们的业务产生重大影响。

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不同的是,欧美国家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态度却截然相反。2023年,OpenAI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ChatGPT火遍全球,美国主要科技公司纷纷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带动新一轮爆发式发展。微软公司持续“押宝”OpenAI,2023年初宣布对其战略投资上百亿美元。ChatGPT推出2个月后的月活用户数就突破1亿,成为史上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级应用。微软迅速将其功能整合到搜索、办公软件等产品中,掀起本轮人工智能发展热潮。

人工智能的广泛除了加剧关于大规模失业、贫富分化的担忧,训练人工智能而产生的巨大能量耗散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从碳中和的角度上看,人工智能模型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但它们的训练需要大量的服务器集群、对应的散热能耗和电能。特别是对大型语言模型的训练会产生数千吨的碳排放,与到2050年的全球碳中和目标相悖。

欧美国家对两个产业的态度虽然有所差异,业内也有专家指出,欧美放弃电动车纯属误读。欧洲的新能源车目标没有改变,改变的是节奏,美国的新能源车政策始终在摇摆,并非持续放缓,欧美车企也并非看空电动车,而是反对激进的禁止燃油车政策。其中可能存在来自政策和企业战略惯性的影响。政策上比如美国的新能源车政策一直缺乏延续性,目前新能源相关政策,包括新能源车、光伏、电池等,更是成为两党的重要分歧,所以政府换届、大选、中期选举的过程和结果都会给新能源相关政策带来不确定性,因此,谁都无法判断美国未来的新能源车政策是会更激进,还是更保守;企业战略上,海外汽车企业尚有燃油车业务这个“余粮”,而中国车企没退路。欧美厂商只要将燃油车业务的占比降低到全部业务的一半以下,就依然能实现可观的利润,而且因为燃油车的研发投入缩减,净利润还会进一步改善。

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中国车企能够借助这个机会在新能源车的输出方面建立产品、产能、技术、供应链全面输出的体系,让越来越多的海外车企在新能源车领域与中国企业深度捆绑,借此让中国车企深度融入全球汽车产业体系,这是中国制造业从未有过的绝佳机遇。

碳中和目标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双碳”目标为新能源汽车带来的机遇。

1、市场需求与环保意识: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升,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环保、低碳的交通工具,符合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需求,因此市场前景广阔。

2、技术进步与性能提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和续航里程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自动驾驶技术、车联网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也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3、政策支持与市场推动:各国政府将继续出台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例如,一些国家已经提出禁售燃油车的计划,这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此外,政府还将加大对充电设施建设的投入,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保障。

二、“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汽车面对的挑战

1、充电设施建设不足:目前,全国充电设施建设仍然不足,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这使得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时面临充电难的问题。因此,加快充电设施建设是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2、电池成本高昂:电动汽车的电池成本占据了整车成本的大部分。虽然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有助于降低电池成本,但短期内仍然面临成本高昂的问题。因此,降低电池成本是新能源汽车行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3、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挑战:自动驾驶技术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然而,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难度较大,需要解决许多技术难题。此外,自动驾驶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还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因此,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是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关于我国新能源汽车积极融入国际市场的建议

(一)关键技术创新与全球布局

中国必须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球化发展纳入国家战略视野,通过制定长期(5-10年)的产业规划,积极推动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创新。这要求建立全球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引导机制,以鼓励技术优势的塑造和优质技术的发展路径,进而推动全球范围内的高质量发展。通过精心策划和实施阶段性目标,紧跟全球趋势,确保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技术竞赛中保持领先地位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全球推广与支持

政策应侧重于激励和支持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这包括完善企业的自主创新机制、管理架构和治理体系,以及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促进这些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拓展。对于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获得发明专利和设立研发中心的企业,应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支持,助力其规模扩张、竞争力提升以及全球市场风险应对能力的提升。

(三)构建自主的全球化供应链与国际合作

掌控自主的供应链体系对于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建议加强对供应链企业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围绕实体经济构建配套的金融支持体系,为零部件企业在海外的布局提供资金和法规指导。此外,通过加强国际经贸合作,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深化与各国的政策和战略对话,共同制定推进产业合作的规划和措施,以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 ”。

撰稿 | 刘昊旻 邵婧

编辑 | 汪炯智

校稿 | 刘 慧

审核 | 贾 明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