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已于2024年1月5日国务院第23次常务会议通过,正式确定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此条例标志着碳排放权交易这一旨在有效控制并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市场机制,迈出了向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坚实推进的重要步伐。
该《条例》不仅精心构建了碳排放权交易领域的根本性制度框架,为市场运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针对碳排放数据造假这一关键问题,明确列出了一系列防范与惩戒的具体举措,彰显了政府对数据真实性、准确性的高度重视与严格监管。这一制度框架的搭建,对于提升碳交易市场的透明度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将有效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与健康发展,为碳中和领域内的企业及广大投资者提供了清晰明确的政策指引与操作规范,极大地增强了市场参与者的信心与预期。随着《条例》的实施,碳中和行业将迎来更加规范和有序的市场环境。
一、暂行条例促进减碳法制化
《条例》以规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加强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坚定国家依法治理温室气体的决心。《条例》共设33条,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通过明确碳排放权交易覆盖范围、交易产品、交易主体及交易方式,为碳交易提供法律依据;
2、通过明确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的职责,为碳排放权交易提供服务;
3、通过明确重点排放单位的确定条件和名录,管控排放温室气体的重点行业、企业,并以向社会公布方式加强对重点排放单位的社会监督;
4、通过制定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明确碳排放配额总量及分配、制定分配方式,为碳排放交易提供交易基础;通过统一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技术规范、检验检测等方式统一规范排放报告编制与核查形式;
5、通过明确检验检测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三方机构责任规则,避免第三方弄虚作假等违规情形的发生;
6、通过明确监督管理机构对足额清缴碳排放配额的管制,进一步加强对温室气体的及时管制。
二、暂行条例开创政策新局面
《条例》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第一部专门法规,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条例》出台之前,我国碳市场实行的相关管理政策是生态环境部出台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虽然其中对碳交易、碳市场的相关管理措施已有较全面规定,但从层级来讲,该管理办法属于部门规章,能起到的规范作用和强制性都有限,也因此导致了在碳市场中实施不顺畅、市场主体执行不严格、惩戒措施力度不足等问题。《条例》从法律责任覆盖的主体、制裁手段、惩处力度等方面着力完善、强化了碳交易管理的法律责任相关问题,为我国碳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保障,开启了我国碳市场的法治新局面。《条例》的出台对我国双碳目标实现和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暂行条例推动企业低碳转型
这一变革性举措,对于致力于低碳转型的企业而言,既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挑战方面,企业需要承担更严格的碳排放限制,投入更多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同时,企业需要适应碳市场的交易规则,提高碳资产管理能力。机遇方面,碳市场为企业提供了通过交易降低减排成本的途径,有利于提高企业低碳转型的积极性。对于低排放企业而言,可以将富余的排放权配额进行交易,获取额外的收益。而对于高排放企业而言,则需要购买排放配额,这将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然而,这种压力也倒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加速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面对《暂行条例》的实施,企业应积极应对,把握发展机遇。首先,企业应加强对碳交易市场的了解和研究,掌握市场动态和价格走势,以便做出合理的交易决策。其次,企业应加大减排技术研发和投入力度,提高减排能力,降低运营成本。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企业可以实现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目标,从而在碳交易市场中获得更多优势。此外,企业还应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碳排放监测和报告制度,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不仅可以避免企业因数据造假而受到处罚,还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 ”。
撰稿 | 巴丽江 刘慧
编辑 | 巴丽江
校稿 | 刘 慧
审核 | 贾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