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珍 王宇慧 贾明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西北工业大学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深入贯彻落实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务院、政府各部门积极推进一系列重要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以期引导企业资金流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从源头上实现“绿色低碳”的资金配置。2020年10月21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环气候[2020]57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首次从国家政策层面将气候投融资提上议程。时隔一年,2021年12月23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九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与《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标志着我国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正式开启。

气候融资是指为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融资活动,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融资是实现双碳目标,保障企业资金需求的重要途径。在国家高度重视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正在成为一个愈加重要的气候融资来源。企业只有抓住气候融资机遇,把握气候融资的风口,才能更好地利用未来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方式,吸引更多的资本投入,为实现企业的长期低碳排放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为企业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和低碳价值创造赢得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笔者认为,企业要抓住气候融资机遇,需牢牢把握以下五大关键点。

第一,企业要制定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与活动者,在认识和把握国家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应该主动将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纳入到企业发展规划中,以彰显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从而推动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企业通过制定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指导其具体计划和行动,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到生产经营过程中,推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与气候融资政策的协调配合,有利于充分发挥气候融资政策对企业应对气候变化行为的资金支持作用。

第二,企业要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绿色低碳技术是企业打造气候融资项目的关键驱动力。在《指导意见》和《工作方案》的政策支持下,资本市场为气候友好型企业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也使得气候友好型项目的融资能力大大增强。企业通过加大对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不仅能够向社会提供绿色低碳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能够利用绿色低碳技术打造减少碳排放且具有投资价值的气候友好型项目,在融资方面享受到政策优惠和多渠道融资等,使其受到绿色金融市场的关注和青睐。

第三,企业要完善气候风险管理体系。气候风险包括气候物理风险和气候转型风险。具体而言,气候物理风险由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全球变暖等气候因素对经济金融活动带来的不确定性,而气候转型风险则由气候政策、技术革新和市场情绪变化等导致企业损失的风险,两者都会给企业的生产运营带来较大损失。因此,企业应该将气候风险纳入其风险管理体系中,建立健全气候风险管理体系,同时提升自身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气候风险管理体系不仅能帮助企业识别并及时化解自身的气候风险,而且有助于吸引投资者的关注,使其在融资和再融资时更胜一筹。

第四,企业要积极进行碳排放和气候信息披露。企业通过互联网等途径向公众及时、全面地披露气候相关信息,可以提升气候透明度,有利于增加资本市场对公司的了解与关注。对企业而言,主动披露气候相关信息,不仅符合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战略,还可以向社会公众树立自身的绿色低碳发展形象,促进企业品牌价值的提升。对投资者而言,企业披露的气候相关信息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加准确地评估企业价值,进而吸引投资者进行投资,缓解企业的融资障碍。对金融机构而言,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会给企业带来运营风险、声誉风险和信用风险等,进而会对金融体系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企业披露的气候相关信息进行前瞻性判断,展开情景模拟和压力测试,及时对企业可能面临的气候风险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金融机构业务决策的基础,动态调整对企业的信贷资源配置。

第五,企业要打造兼具低碳科技与金融的专业人才队伍。低碳科技与金融类人才具有低碳科技专业技术知识、兼具金融专业知识的特征。企业通过储备低碳科技与金融类相关人才,有助于推动企业气候投融资的发展。一方面,低碳科技与金融人才能够帮助企业构建气候风险管理体系,使得企业能够及时地识别、评估和应对潜在的气候风险;另一方面,面对气候投融资政策,低碳科技与金融类人才能够为企业评估并投资具有气候效益的项目提供决策建议,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在绿色金融市场中选择合适的绿色金融产品。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 ”。



撰稿 | 黄珍 王宇慧 贾明

编辑 | 范彩妮

校稿 | 刘   慧

审核 | 贾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