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观点

IHCD观点 | “碳中和产品”是噱头还是实干?——企业践行碳减排应脚踏实地

发布时间: 2023年11月01日   作者: 管理员

作者信息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

张雪岩 张莹 贾明

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同时强调“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结合之前提出的“双碳”目标,可以联想到近段时间,众多企业推出碳中和/零碳产品(碳中和产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小于或者等于零的产品),如伊利推出碳中和有机奶、酸奶和冰淇淋,雀巢推出碳中和奶粉,盒马推出零碳有机蔬菜。此外,还有碳中和咖啡、碳中和月饼等。一时间,“碳中和”概念炒得满天飞,成为众多商家青睐的营销热点。其中,有些产品是确有作为,例如零碳食品的生产企业通过尽可能少使用化肥农药、利用清洁能源加工制造、提高包装回收再利用等方式减少碳排放,通过种树治沙、农业固碳等碳抵消方式实现在产品碳足迹上的净零排放。而有些产品则是大打擦边球,蹭“碳中和”相关话题的热度,进行热点营销,收取消费者的智商税。例如,在中秋节前夕推出的几款“碳中和”月饼,实际上其口味、配料、成分等与普通月饼并无区别,只是披露了月饼各生产环节的碳排放数据,并未进行实质的碳减排或碳抵消活动,与“碳中和”的概念相差甚远。这种现象可以说是企业的象征性碳中和行为,其向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消费者一方作出低碳/零碳承诺,但并未落实碳减排或碳抵消活动。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企业以“碳中和”为噱头进行宣传,本质上却未落实的现象呢?究其原因,结合企业经营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各项因素,笔者从企业战略(如低碳战略)、价值观(如绿色低碳价值观)、经营行为(如绿色创新资源投入)三个层面进行系统分析。

首先,企业过分关注碳中和实践的短期利益,未能将低碳战略与公司长期绩效发展相结合。

在“双碳”目标政策大背景下,企业意识到“碳中和”是一个热点话题,开展绿色低碳相关业务是对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响应,也是对民众逐渐增强的绿色消费意识的回应,容易收获比较好的社会反响和市场效益。但是对企业而言,某个产品或某项业务的碳中和实践必然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上升到企业总体战略层面更是如此,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和方向,有魄力和能力率先进行战略转型的企业只是少数,绝大多数企业只希望利用“碳中和”标签来获取比较稳固的短期收益。同时,企业需要对股东、员工等利益相关方的长期报酬负责,出于风险规避原则,如果其不能将低碳战略与自身长期绩效发展相结合,则很难在战略方向上做出大的调整,如全方位的碳中和发展。

其次,企业未树立正确的绿色低碳价值观,导致“碳中和”标签获取的规范性意识不强。

诚然,目前国内“碳中和”标签的认证制度不够完善、认证机构数量较少,企业要获取相对权威、高认可度的“碳中和”标签,需要满足国际认证机构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但相比通过国际认证需要花费的精力和成本,企业“碳中和”标签获取的规范化意识不强才是根本问题,多数企业未能将低碳发展理念、环境责任意识融入自身价值观和文化塑造,未能树立正确的绿色低碳价值观,导致其“碳中和”标签获取的规范化、严肃化意识不强。相应地,在实践中企业也不太重视“碳中和”标签的获取,往往没有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的核查和认证,并未做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只是在某个环节涉及到碳中和(比如原料采购),甚至是凭空给产品贴上碳中和的标签,生产流程、运输等环节跟普通产品毫无区别,是对消费者赤裸裸的欺骗。

最后,企业在具体经营过程中存在短视现象,对“碳中和”产品实现所需资源投入不足。

企业推出“碳中和”产品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务等资源,在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都需要花费额外成本,完全实现自身作出的零碳承诺对企业而言是沉重的负担,而且相较于产品前端研发、生产等环节的投入,在对接消费者的营销环节加大投入显然能收获更直接、更显著的效果。因此,很多企业对“碳中和”产品实现所需资源的投入是严重不足的,从而导致的结果是,企业既无力通过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改进实现产品碳中和,也不愿意花费额外成本通过碳购买等行为进行碳抵消,甚至将碳中和产品的额外成本全部转嫁给消费者,要求消费者自行完成废弃品回收、植树造林等,这与“双碳”目标实现对企业的政策要求背道而驰。

那么,企业应如何践行低碳减排,切实为国家“双碳”目标实现作出贡献呢?

1. 企业应将低碳战略作为长期规划,真诚构建适合、可持续的低碳战略。实现国家“双碳”目标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全社会各方主体的长期努力,其中企业是最关键的一方主体。企业需要顺应当前低碳发展、绿色转型的大趋势,不囿于短期利益和热点营销,合理、准确地评估碳中和发展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立足长远、着眼未来,将低碳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紧密结合,努力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因此,企业应将低碳战略作为长期规划,真诚构建适合、可持续的低碳战略,通过各种手段有效实现各个业务环节的碳减排,辅以碳购买等碳抵消措施,为“双碳”目标实现作出切实贡献。

2. 企业应树立正确的绿色低碳价值观,重视产品碳中和标签的获取规范性。企业应树立正确的绿色低碳价值观,将绿色发展理念、环境责任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中,通过定期宣传、培训教育等方式,让低碳发展观念深入股东、高管、员工的内心。当然,企业也必须认识到,“碳中和”是一个严肃的经济概念,不应使之沦为热点炒作的营销手段,其应该重视产品碳中和标签的获取规范性,重视碳中和产品的核查和认证,努力达到认可度较高的碳中和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并坚持碳中和产品生产过程的自我盘查,同时接受第三方专业机构的监管。

3. 企业应加大对产品实现碳中和所需资源的投入,努力实现碳中和产品的降本增效。企业需要意识到,对于碳中和产品的各阶段投入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自身长期发展等方面都是有所回报的,同时,相应投资的效果是不断累积的,随着“双碳”目标的迫近,会给企业带来更丰厚的收益。因此,企业应重视绿色创新的资源投入,努力提升绿色低碳技术水平,降低碳中和产品成本,尽可能实现对各方利益相关者作出的零碳承诺。同时,企业应合理设置产品价格,不应将生产碳中和产品的额外成本全部转嫁到消费者头上,而且需将实现产品碳中和的具体环节和数据告知消费者,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并接受消费者监督。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广大民众的绿色低碳意识培养不易,企业在推出碳中和产品时切不可偷工减料、虚假宣传,过度消费民众的绿色低碳意识。同时,期望中国企业努力构建和维护绿色低碳的品牌形象,争取在本行业低碳领域走在国际前列,做绿色标准的制定者。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 ”。

撰稿 |张雪岩 张莹 贾明

编辑 |范彩妮

校稿 |刘 慧

审核 |贾 明

返回列表